“后浪”

date
May 6, 2020
note
slug
rear-waves
type
Post
status
Published
tags
日记
summary
B站在 5.3 那天出了一个 演讲视频 ,当时大概看了一遍,想到互联网正在改变很多现状,还是挺认同B站背后反映的互联网下 “认知盈余”  的现象。但这种表达形式让我感觉十分做作和尴尬,压根谈不上喜欢,也就没多留意细节。
B站在 5.3 那天出了一个 演讲视频,当时大概看了一遍,想到互联网正在改变很多现状,还是挺认同B站背后反映的互联网下 “认知盈余” 的现象。但这种表达形式让我感觉十分做作和尴尬,压根谈不上喜欢,也就没多留意细节。
或许也是这样的做作引发的热烈讨论吧,今天在朋友圈注意到了这一画面,在“自由学习新的语言”这一帧画面中,看到了当下在啃书学习领域最流行的 APP — MarginNote,突然意识到了某种差距所在。
作为一个研究了很久很久“学习”究竟是怎么一回事的家伙,想到自己过去攒一台乞丐版 iPad 2018 都要攒好久,视频里的 UP 在荷兰留学,轻轻松松就能拥有一台 iPad Pro,直接完成前置条件,在工具的帮助下实现更高效的学习。
在热烈讨论中可以发现,并不是所有人都有足够的动力、足够的经济条件、足够的自由时间和足够的幸运去自由探索和学习,成为演讲者口中的“后浪”的。
相对乐观的是,现在互联网中人与人的沟通媒介更加丰富,文字的信息传递的完整依赖的是收发双方的基本逻辑,而大多数人欠缺逻辑的训练。视频信息量更大,让各个元素的逻辑关联更加丰富,在信息互联的层面逐渐打通(例如微信、快手、B站、字节跳动家的头条、抖音、西瓜视频等一系列 APP)。
由此可见,“认知盈余”的前置条件在逐步形成,能知道什么是“好”的。明白差距,也有了更多的可能去做一些努力,寻找属于自己的位置吧~
对于互联网工作者来说,当下的中国还有许许多多的人,没能接受正常完整的教育、知识层次不高、缺少对理性与科学的敬畏。如何把互联网这一最伟大的公益事业普及到位,还是挺值得思考的。并不是简单让大家都上 YouTube 就能解决的问题。
一切的根本,在于理性与科学,在于逻辑,在于如何以开放互联的方式,打破中国乡土社会几千年来的宗族体系留下的精神枷锁。
 

© zgq354 2014 - 2024 | CC BY-NC-SA 4.0 | RSS